大江农牧
专注高品质养殖设备生产制造
日前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要求,健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,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,防止生产大起大落。同时,《规划》要求,农业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,大小农基本情农情将存在,需要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,将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,提升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。
从产能端来看,诸多资本进入养殖行业之后,选择逆势扩张产能,成为此轮猪周期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之一。而以来散户为主的生猪产业结构,已由金字塔式向纺锤型转变。未来,行业应该在规模养殖和家庭经营上寻求一个平衡点。
数据显示,2021年生猪出栏67128万头,比2020年增加14424万头,增长27.4%;2021年末,生猪存栏44922万头,同比增长10.5%,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29万头,同比增长4.0%,分别达到2017年末的101.7%和96.8%。
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双疫情影响,我生猪出栏在2019年和2020年均未达到5.5亿头。这一数据低于往年数值,导致行业产能扩张,并在2021年得以释放。
因此,日前发布的《规划》提到,要发展现代畜牧业,健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,推进化规模养殖,将猪肉产能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,防止生产大起大落。
本轮生猪供应持续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20年行业出现暴利,吸引了大量生产主体盲目扩产、压栏。由于生产主体缺乏对行业实际供应能力的了解,加上对预期的盲目乐观。
本轮生猪产能调减,小规模养殖主体去化速度更快一些,大型养殖龙头企业产能调减速度相对较慢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一轮增长中,大型养殖集团扩张动作较大。仅在2020年上半年,25家生猪养殖企业发布投资建厂信息,项目投资地点覆盖大多数省份,涉及投资金额1659亿元。
我生猪行业集中度不高,龙头企业只要资金安的情况下,多会选择扩张来占市场,哪怕在盈利上可能是亏损的。
对于头部养殖企业而言,要通过加强数智化升级、管理能力提升等途径降本增效,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,做有利于发展的、共赢的规划。更要重视市场容量问题,盲目扩张易再度造成产业产能过剩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大型龙头企业自育自繁的比例正在增加。目前,上市猪企计划扩大自繁自养生猪在出栏生猪中的占比,未来自育自繁的养殖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。
经农信研究院推算,年出栏500头以上猪场出栏量占比近10年呈上升趋势。养猪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2020年的纺锤型,年出栏量10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企业由2014年的9%上升至2020年的22%,并预测该比例将继续上升。
这意味着中小散户加速退出,但这些经营主体仍会存在。家是大力鼓励、发展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农业主体的。
“一方面,在中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养猪经验基础上,养殖户也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小散户经营模式的养殖方式,如发酵床养猪、阳光温室养猪、庭院特种养殖等养猪技术。另一方面,中小养殖企业被集团型企业‘包养’,成为集团型养猪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农信研究院在日前的调研成果中透露。
上述《规划》也提到,农业家庭经营占主导地位,大小农基本情农情将存在,需要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,将现代生产要素导入小农户,提升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。
养猪场同周边的多个猪场成立了一个合作社,在采购饲料、生物防控以及销售上形成联盟,在程度上了成本。这类经营模式正在成为新的行业风气,这更加契合我当下的实际情况。
未来,还是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,在鼓励适度规模化养殖的同时,也不能忽略中小养殖场户的发展,应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、建立合作社等方式,帮助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,实现转型升级。
实际上,在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》的通知就提到,要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、养殖合作社、家庭牧场、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,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带动作用,通过统一生产、统一服务、统一营销、技术共享、共创等方式,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。”
家庭猪场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多个方面具有的经济学和社会学优势。结合我实际情况,经营主体比例应以4∶2∶4的哑铃型结构比较合适,即大型养殖集团是满足基本供给的主要部分,中等规模作为大型养殖集团的补充。而合作社和散户,承担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使命。同时,由于合作社和散户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,适宜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养殖和生态养殖。
单从成本角度来看,生猪养殖行业存在“规模不经济”的状态,行业应该推崇适度规模。这需要结合各地人口、土地等方面因素。简单来看,年出栏在2000头左右的家庭农场,具有很强的竞争力。
只是,适度规模的养殖场要想同龙头企业展开市场竞争,仍需要多个方面的扶持。
除了政策的稳定性,还需在资金以及风险方面给予,比如出台生猪价格险等。这样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中小规模养殖企业、合作社在组织形式上,具备责任心强、灵活、沟通成本低的特点,具有的比较优势。而且,可以利用规饲料资源成本,通过种养一体化模式提升综合效益等。
政策上需要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特点,在融资、用地、行政审批上给予扶持。同时,应当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带动作用,使之有意愿、有能力、有资源进行提档升级。